子宫内膜异位症属妇科疑难病,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,由于疼痛呈进行性加重,对患者的危害较大。我们自1 989年~l997年以来,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60例,并设对照组60例单纯西药治疗,经临床实践证明,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,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。
资料与方法
一、一般资料
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,均符合诊断标准。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。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为治疗组,西药治疗60例为对照组。
(一)年龄治疗组:20~30岁11例,31~48岁 49例;对照组:20~30岁9例,31~48岁51例。
(--)病程 治疗组:5年以下49例,5年以上11例;对照组:5年以下51例;5年以上9例。
(三)临床分期根据l 978年美国生育协会制定的
AFS分期法n]。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60例病例中,I期
15例,Ⅱ期39例,III期5例,IV期1例;单纯西医治疗
作者单位:044000山西省运城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(刘晓鼯);山西省运城地区中医医院妇产科(张鲜梅)组:l期18例,Ⅱ期34例,Ⅲ期6例,IV期2例。
(四)临床中医分型治疗组:气滞血瘀型28例;寒凝血瘀型12例;气虚血瘀型8例;热郁血瘀5例;肾虚血瘀型7例。对照组未进行分型。
二、治疗方法
(一)治疗组 1.中医辨证治疗:本病基本治疗原则为理气活血,化瘀通经,软坚消徵,而“化瘀消徵”是其核心。同时结合其它症状,辨证加减用药。基本方为丹参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三棱、莪术、地鳖虫、蒲黄、五灵脂、乳香、没药。气滞加延胡索、川楝子,枳壳;寒凝加肉桂、吴萸、小茴香;气虚加黄芪、党参、白术;热郁加红滕、败酱草、丹皮;肾虚加杜仲、川断、仙灵牌、巴戟天;痛剧加全虫、血竭;包块明显加生牡蛎、夏枯草。一般月经间期以“理气化瘀,活血消徵”为主,月经期以“活血化瘀,理气止痛“为主。每日1帖,水煎口服或灌肠。6个月为1疗程。2.西医治疗:采用假孕,假绝经疗法:
①避孕针】号,第2~3周肌注1次。②醋酸棉酚 20mg,日服2次,20日后改为40mg,每周服2次,待症状初步缓解,改为20mg每周2次,症状明显缓解或闭经后,改为20mg每周l次,维持半年。服药期间应补钾及注意低钾反应。半年为l个疗程。
(二)对照组其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的西医治疗。
结 果
一、疗效标准
治愈:停药半年后无痛经及性交痛;三合诊触痛结节消失。显效:停药半年后痛经及性交痛减轻,三合诊触痛减轻结节减小。无效:停经半年后疼痛以及性交痛如初。
二、治疗结果
治疗组:治愈45例,好转l4例,无效l例,总有效率为98.3%。一个疗程治愈者21例,二个疗程治愈者 24例。对照组:治愈15例,显效31例,无效l4例;总有效率为76.7%;一个疗程治愈者7例,二个疗程治愈者8例。
讨 论
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分布很广,最常发生的部位有
卵巢、子宫肌层、子宫骶韧带、盆腔腹膜等处。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月经周期中随着女性激素的影响,呈周期性出血和内膜碎屑脱落而产生症状j其典型症状为继发性、进行性痛经和性交痛,肛门坠痛或腰骶部胀痛不适,月经不调、不孕等,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%。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。目前药物治疗多采用假孕、假绝经疗法,近期疗效尚可,但不能根治,副作用大。
根据其临床症状及体征,中医认为本病属于“痛经“、“徵瘕”、“不孕“、“月经失调”等范畴。由于子宫内膜在女性激素周期性作用下,产生局部病灶的坏死与出血,内膜碎屑脱落,中医称“离经“之血。本病是由离经之血瘀积下焦所致。因此,“瘀“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一系列症状及体征的重要原因。其发生的机理可因气滞、寒凝、邪热、手术等因素,导致脏腑功能失调,气血不和。血液离经、瘀滞日久,积而成徵,甚则影响胞脉,胞络,冲任失调等,临床可见“痛经”、“徵瘕”、“月经不调”、“不孕”等症。
由于本病的病因是“徵瘀”,所以用丹参、赤芍、桃红、红花活血化瘀,以消除病因;“徵”即是本病的病理产物,也是致病因素,其阻遏气血运行,使血不能循常道而行,使“瘀”进一步加重,是本病呈进行性加重,恶性循环的关键所在,所以“消徵”亦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,故用三棱、莪术、地鳖虫软坚散结以消徵。本病疼痛症状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在50%~90%之间口]。止痛是治疗本病的首要问题,用蒲黄、五灵脂、乳香、没药化瘀而止痛,标本兼治。此方配伍即符合“治病求本”的治疗原则,又体现了“急则治其标”的变通思想。
单纯用西药,短期疗效好,很快止痛,但停药后病情很快复发;单纯用中药,虽然有可能治疗根本,但不能立即控制病情,且在经期治疗时又恐活血消徵使月经量过多,出现变症。中西药同时治疗,即能立即控制病情,使疼痛停止,以治其标,又能持续用中药活血消徵以治其本,取长补短,相辅相成。患者用药后症状及体征很快改善,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比较,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比粘度、红细胞聚集指数、血浆比粘度均有显著改善。临床随访治愈后病情很少复发,值得推广与应用。